科普知识|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科学防控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近日,全球多个猴痘非流行国家同时报告了猴痘聚集性病例,这对全球猴痘疫情的防控提出了新挑战。2022年6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民教授团队和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梁万年教授团队在《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发表了题为《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科学防控》的文章。研究就猴痘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现状、流行病学特征、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及相关人员提供猴痘防控的相关知识。
1. 猴痘的概况
-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罕见、散发的、天花样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
-
猴痘病毒是一种包膜双链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的正痘病毒属。 -
猴痘病毒有两个不同的基因分支,即中非(刚果盆地)分支和西非分支。刚果盆地分支引起的疾病更严重,并且更具传染性。到目前为止,这两个分支的地理区域界线在喀麦隆,这是唯一同时存在两种病毒分支的国家。
2. 猴痘的流行现状
-
1958年,研究人员在丹麦实验室的猴子中首次检测到了猴痘病毒。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一名9岁男童身上首次在人类中发现猴痘。
-
自1970年以来,11个非洲国家报告了猴痘人间病例。猴痘的暴发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在潮湿的热带森林附近或内部的小村庄中,即“人与动物的交界面”地区。 -
2022年5月,在若干猴痘非流行国家发现了多例猴痘病例。截至2022年6月2日,来自非猴痘流行区域的27个国家报告了780例猴痘病例。本次疫情未在猴痘非流行国家发现猴痘相关死亡病例,但在猴痘流行国家则报告了死亡病例。 -
过去5年欧洲国家出现的少量猴痘病例均有猴痘流行地区旅行史,但是本轮猴痘疫情中病例大多没有去过非洲猴痘流行地区。
3. 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
-
传染源:猴痘病人、宿主动物、感染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动物宿主尚未确定。
-
传播方式:猴痘主要通过动物传播,人类可以因为被病毒感染动物的咬伤或者直接接触被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和皮疹而感染猴痘,此外该病毒也可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本轮疫情中,83%以上的病例是同性恋或双性恋或男男性行为人群。目前尚不清楚猴痘是否可以通过性途径传播。 -
易感人群:所有年龄组的人群均可感染此病,但没有接种天花疫苗的儿童死亡的危险性很高。
-
症状、体征及预后: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症状持续2-4周。感染后可出现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和重度虚弱。发热后1-3天内易出现皮疹。猴痘的病死率约为9.8%,近年来有下降趋势。本次猴痘疫情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不一,许多病例没有表现出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
4. 防控措施
-
及时识别和管理病例:对任何符合疑似病例定义的个人都应进行猴痘病毒的检测和早期识别,及时隔离并迅速实施适当的防控措施。目前尚无针对猴痘的特效药物,应充分优化猴痘的临床护理,以缓解症状,管理并发症并预防长期后遗症。
-
对高危人群接种疫苗: 接种天花疫苗在预防猴痘方面有效率约为85%,对于高暴露风险的卫生工作者、实验室人员可以进行暴露前预防。 -
加强宣传教育:发生猴痘疫情时,与其他病人密切接触是猴痘病毒传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提高公众对风险因素的知晓度,使公众了解减少病毒暴露的措施,监测和快速识别新病例对于遏制疫情暴发至关重要。 -
加强境外输入风险管控:我国目前尚无猴痘输入性病例。然而,我国有大量的劳务及援外人员在中西非国家,国际旅行和国际交往频繁,存在猴痘输入的风险。因此要加强对猴痘流行国家入境人员的健康监测和隔离管控。
文稿:吴俣
编辑:曹桂莹
审核:刘珏、刘民
大数据与健康
欢迎扫码关注
封面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猴痘病毒 图源:世界卫生组织